作者:卓易霆、林书正、林佑达|影像:董其乐、颜嘉庆
►台中高龄友善度(上):现有长照资源能否落实「在地安老」?
前一篇文章,我们谈到「高龄失能」人口,与台中长照医疗资源的空间地理关係。这篇让我们转个角度,来看看「高龄健康」人口的生活空间。
依据2000年人口及住宅普查报告结果,台湾65岁以上人口失能比率约为12.7%,反过来说就是,健康或亚健康的高龄者,超过八成。对于这群人数更多的的长者而言,日常生活中能前往活动的各类型空间,比长照医疗空间更重要。
除了家庭之外,年长者也需要社交活动、休闲运动、甚至学习进修。各邻里的社区活动中心这时就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我们实地走访几个社区活动中心,发现高龄者的活动其实相当多样丰富。
从住家出发,步行或乘坐公车到附近的活动中心做活动学习,已是高龄者的重要生活场景。
下图是台中市区各社区活动中心的位置与公车路线叠图,显示出社区中心的分布,以及公车的可达性。图中的实心圆代表社区活动中心,虚线圆範围则代表,活动中心方圆250公尺的範围。实心圆越大,表示在250公尺半径内(虚线圆),能服务的高龄人口越多。
公车路线则是颜色越深,代表公车路线越多,也代表越容易乘坐公车抵达。
从上图可以看出:
而高龄者的活动空间,不只侷限在社区活动中心。例如社区绿地、庙埕广场、校园操场等「类公共空间」,其实也是高龄者重要的生活去处。
在这些场所,可以加强高龄友善的软硬体服务配套,如无障碍设施、整合社区关怀据点功能等,让高龄者在城市中有更多选择,也更全面兼顾到不同的人群需求。
此外,一些既有的公共设施,也能透过重新活化与机能置换,提升高龄友善度。例如,因应少子化现象,教育部已着手的校园空间释放与再利用计画,可以结合如长青学苑、社区教室、共餐空间等功能,进一步满足高龄设施不足的问题。
这些类公共空间的空间分布与连结情形又是如何呢?
下图用前述的社区活动中心网络图为底,进一步将学校、公园、庙宇等地点加入标示。从中能看出,这些地点得分布与覆盖性,比只有社区活动中心的状况,更为均衡。
也就是说,如果这些空间的高龄友善性都能提升或改造,并提供给高龄者使用,那幺台中市的高龄生活据点分布,将能更加完整均衡。
再进一步看这些地点间的连结,如下图。图中两点之间,如果有直线连结,代表两个场所之间距离小于500公尺,也就是说两个场所间可靠步行到达。
因此,这些场所间有机会做功能类型上的互补,形成多样化,也符合当地特色的社区高龄友善网络。
本文与上篇所用的各种讨论方式,皆是围绕着「建立可量化的设施评价指标体系」的观点进行。如文中提到的「设施周边覆盖人口量」、「交通便利性」等,都是利用开放资料与一些简易的空间分析方式,即可推算的量值。这些都还是初步在空间布局上分析。
若要有更有利于完善的分析与讨论,还有待政府单位能开放更多设施本身的资讯,如软硬体水準、设施容纳量、建物资讯、近远期建设计画等资讯。
而城市的高龄友善程度,不光是长照与医疗,还包括综合的生活服务。以卫福部颁布的「高龄友善城市八大面向」为例,我们的城市还有很多值得研究深讨的角度。
结语
我们希望以上的观点,能提供另一个面向给关切高龄议题的团体或个人,能从都市空间的角度思考。也期许政府与专业者能商议更全面的设施评鉴指标,让长照据点融入都市系统,也融入居民生活。
最后希望本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激发更多人一同对高龄友善议题的探讨与想像。
*本文以「亚洲跨国黑客松」参赛队伍KOH作品与「台中数位文化地景」IVC-InVisibleCities社群参展作品为基础,衍生彙整而成。文章同步发表于IVC-InVisibleCities官网。
参考资料教育部国民中小学整併后校园活化再利用高龄友善城市八大面向